创新动态

您的位置:赣州创新网 >> 创新动态 >> 正文

来自我市“十大体系”建设的报道之一

编辑:本网 | 发布时间:2008-3-27 | 访问人数:

无缝对接促跨越

——来自我市“十大体系”建设的报道之一

○记者任继众

    赣州,作为江西省的经济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一山之隔的粤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2004年1月,赣州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对接长珠闽体制机制——开展“十大体系”建设,又一次在全市掀起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谋求跨越的浪潮。建设“十大体系”从决策提出、方案出台、宣传培训,到廓清思路、组织实施,每一阶段工作都紧锣密鼓,就像一声声春雷给正在求新思变、锐意进取的赣南人民带来一个个惊喜。

   “十大体系”建设,是指我市为了加快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赣州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以机制体制创新为核心,紧紧围绕“打造一个与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平台,努力构建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要素流动积聚的‘洼地’”这一根本目的,从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十大体系”与长珠闽地区进行体制机制对接,进而实现产业和市场对接,进一步融入长珠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十大体系”的建设,为赣州快速融入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注入源头活水,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回首三年多走过的历程,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打通对接快车道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核心竞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赣州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首先必须建立与长珠闽“无缝”对接的政策法规,才能打通赣州与长珠闽地区体制机制和市场规则对接的快车道。

    我市在制定“十大体系”配套政策文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上级政策规定为基准,以对接创新为核心,以市情为基础,以长珠闽成功经验为借鉴,以专家论证和群众意见为补充,坚持务实与创新相统一、科学与理性相融洽,实践与发展相促进,对接与融入相策应,严把考察关、组织起草关、征求意见关、协调论证关、综合审查关,高质量地出台了10个主体文件和77个配套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主要围绕创新战略机制、经营机制、鼓励机制、市场机制、优化环境机制、保护群众利益机制等方面选题,着力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寻求发展动力,激活增长因素,提升竞争“软实力”。在推动政策文件落实过程中,对文件本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修订完善,新出台配套文件16个。至此,“十大体系”配套文件总数达到93个。同时,我市还对1999年7月赣州撤地设市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废止了83个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进一步破除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目前,我市与长珠闽地区对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策框架已经系统性地搭建起来,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效也开始在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显现出来。在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方面,通过落实政策文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了中国五矿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落户赣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积极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难问题,目前全市已规划落实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用房建筑面积共66万平方米;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通过完善政策措施,以项目为总抓手,实行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专业招商,实现了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今年1至7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0031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24.68%。

    深化行政机构改革 创优高效政务环境

    如何破解政府管理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率,成为市四套班子的广泛共识。按照“十大体系”建设的要求,赣州的决策者们毫不犹豫地对政府机构及其职能配置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优高效的政务环境。

    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和创新运行机制,目前26个新组建和职能调整机构运行顺畅,基本度过了磨合期,体制机制改革的效应逐步显现。重新整合的赣南科学院采取“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办法,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使得“赣南氟化工科技发展研究”等一系列重要课题顺利完成并通过评审;新组建的赣州技师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员,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率分别达到80%、90%以上,为企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目前有超过60%的来校企业为寻求合格员工,主动提出并支付培训费;将政、事、企分开,组建了全省第一家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在去年融资收购赣州钴钨公司2.5亿元债权的基础上,今年又积极参与该公司的改制重组和安华钴业公司的筹建,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开辟了新渠道;通过实行建、管、养相协调,责、权、利相剥离,创造性地组建了大交通管理模式,并组建了赣州宏泰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赣州通威公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实现了公路建设投融资和工程建设市场化运作,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大发展。

    通过推行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措施,全市党政组织结构初步得到优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部门职责关系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配置、管理方式和运行效果有了较大改进,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快物质载体建设 夯实配套硬件环境

      “十大体系”物质载体项目,是“十大体系”建设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支撑和操作平台,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最能发挥效益的项目。“十大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软件”要与“硬件”同步推进,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全市共实施“十大体系”物质载体建设项目134个,现已建成的项目86个,其中本市重点实施的21个项目中有13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在发挥积极效益。

        建成后的p2级实验室检测能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检验能力拓展到10多项微生物指标,基本覆盖了食品微生物指标的需检范围,为加强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市行政服务中心网上申报审批系统基本建成,将给群众办事带来极大方便;市人才市场顺利完成改造并升级为省级人才市场,较好地满足了各类人才市场求职和用人单位进场招聘的需要;市物流中心启动运营以来,已引进企业、经营户126户,初步形成了集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停车等行业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交易平台;市产权交易中心、土地交易中心、房产交易市场管理处的良好运行激活了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了产权交易行为,扩大了产权交易品种,采砂权、股权已实现进场交易,采矿权也将进场交易;龙南海关开关、检验检疫大楼开检以来,极大地推动了所辖县进出口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强有力地推进了一大批与“十大体系”相配套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十字型”铁路构架、“井字型”高速公路构架、“三纵三横”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赣州与“长珠闽”的时空距离大大拉近,对接平台初步建成,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

    “十大体系”物质载体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使赣州作为赣粤闽湘四省边区货场吞吐中心、要素聚集中心、产业支撑中心、优质农产品供应中心的地位更加凸现,同时也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的优势正在迅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创新与发展相促进 全力为发展服务

    加快把体制机制创新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发展成果,是“十大体系”建设最紧迫的任务。我市创造性地启动了“十大体系”进园区、进市场、进乡村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从根本上摆脱了“十大体系”建设存在的“两张皮”现象。

    我市于去年12月28日在全市同步启动了“十大体系进园区”工作。为帮助园区企业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市本级在赣州技师学院举办了“十大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供需见面洽谈会”,吸引了市内外26家规模企业、5所院校共3000人参加;市金融服务体系在兴国县开展了“进工业园区银企签约暨座谈会”,现场签约贷款金额近3000万元;赣县建立了“一站六中心”,出台了建筑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园区企业报建费用由原来的每平方米58.2元降到现在的14.7元,大大降低了企业入园成本;龙南县将进园区工作细化为53件实事,组建了一支26人的联络员队伍挂点联系企业,并采取销号处理等措施,扎实推进进园区工作,今年该县还荣获“首届江西投资环境最佳县(市、区)”称号。

    为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城乡市场繁荣,我市全面启动了“十大体系”进市场工作。目前,全市共选择了100个市场作为主抓对象。赣县提出的“完善四大要素市场、培育四条专业特色街、健全四大流通网络”的工作方案,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特色鲜明;南康市选准家具、服装两大主抓市场,通过出台配套文件,成立产业办和行业协会,将家具行业集中办事窗口迁至南康家私城,建立专业网站,申报创建纺织服装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利用本地60多所服装培训学校培训专门人才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专业市场的运作,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不拘一格辟大道,披荆斩棘拓荒行。”无缝对接的巨轮已扬帆前行,通过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赣州必将共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无限美景。